请稍候...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三大重点:智品 智造 智服 -九州现金网

点击数:168252016-10-18 14:58:20 来源: 九州现金网-金沙足球现金网

2016年可以算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元年和创新元年,也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的大方向。

从5月国办【28号】文件到7月工信部、发改委、工程院三部委共同发布《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2016年可以算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政策元年和创新元年,也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的大方向。下一步地方政府和企业一定会加紧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内涵,谋篇布局和开展实施。

                           

趋势篇

服务化是制造业创新与转型主战场

1.全球各国战略回归制造业,实际上是回归制造业服务化

从德国工业4.0,日本工业复兴计划、美国推出ess项目,欧盟先后出台fp5-fp7计划,芬兰提出“创新服务”计划,英国成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心”,全球的制造业都在想怎么样重振制造业,都在布局制造业服务化。

2.“制造业服务化”将重新定义制造业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产业结构正出现新变化,2013年,第三产业的增速高于二产增速;第三产业gdp占比(46%)也首次超过二产占比(44%)。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高速工业化时期的产业结构相仿。

刚刚过去的g20峰会,智能制造和服务化是主题和热点。有理由相信智能服务是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狭义的智能制造”之后的下一个企业创新阵地。

3.产业创新动力: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企业创新将由封闭到开放

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主要驱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带来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经济新模式,这些都是范围经济的表现。第三次工作革命驱动力在规模经济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范围经济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来源本质不同在于,范围经济主要来自于企业资产的通用性,而在企业资产中,只有那些信息资产、知识资产,专利、技术、品牌、渠道、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具有通用性特征,这是构成企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来源。

4.新技术演进将为消费者赋能,实现了互联+的个性体验自由

云移大物、社交商务等新技术演进为消费者赋能,企业所服务的客户变得更加“智慧”,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信息的泛在化使得消费者更服务体验的实时性。

客户在购买决策时,比以往会更希望快速了解到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可以选择何时采购、何地收货、实时结算以及服务协同化和在线化。

5.软件定义制造业是全球大势,ict技术是服务化转型的使能工具,智能服务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地位

2014年,欧盟发布了《充分发挥ict潜能:赋予欧洲更多能力》报告,日本公布了《智能日本ict战略》,2015年,德国发布《智能服务世界未来项目实施建议》,今年7月国办又更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全球共识,企业共践行。

                   

实践篇

认识互联世界规律,重组工业服务逻辑

1.互联网已经变成普惠性工程,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加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链接

互联网也会拉近人与人距离、信息互通是制造业基本要求,之前产品属性社会将变成信息属性社会,服务在距离上不再是问题,人服务的便捷性和数据快速流动性是企业要解决2个点。

制造业服务化需要从生态圈视角重新构造价值链,企业由原先以产品为中心将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改变,c2m,c2f,b2b,f2f成为主流创新趋势,同时,智能工厂的建设将加速了制造业服务转型。

2.智品、智造、智服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三大重点

智能服务工程=”产品智能化“”智能化生产“”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犹如一道光指引企业定义转型方向,制造业企业关注智能服务比狭义上的“智能制造"更迫切。不同于以往2年制造业困于工业4.0和智能工厂的迷茫,企业将会积极拥抱智能服务。

3.ict技术正全新定义产品交付形态,产品智能互联是方向,企业会加速由硬产品向软服务系统生态构建

产品智能互联有三个层次,能被监测了解产品运行和使用情况、可远程服务和维修、能自主运作和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快速反应。

在ict广泛应用基础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供预测性维修和主控式创新服务是大型装备制造业努力方向。

4.企业需要满足由消费者主导的个性化服务体验

这种个性化服务体验从可能从最开始产品定义,消费者就会参与,然后延伸到整个制造过程可视,后续个性化金沙足球现金网的售后服务。消费者正逐渐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真正的决策者和参与者,私人定制已成为消费者公认的服务标准之一。

但推进个性化定制最大的挑战是实现高效定制化生产和响应,平衡个性化与规模化,以及从交互、交易到交付的全流程定制可视化,给用户提供实时体验、实时反馈通道是服务核心。

5“saleofuse”非“saleofproduct”

对顾客而言,产品变成传达该功能的一项工具,产品本身并非目的,企业视角已经从关注设备购买转移到服务购买和按效果付费,对产品的使用比占有,未来在制造业将变得更为重要。

“saleofuse”还将带来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的变化,比如所有的设备将通过租用的模式布局在生产厂家,工厂只是设备的使用方,设备厂家将成为设备管理和维修的主体。

但从卖产品到卖运营服务,有很多陷阱与挑战,比如主体企业的财务体系、服务体系能否跟上。

6.ar/vr将广泛应用于工业服务,虚拟数字世界将全面融入现实物理世界

7.重构产业链:把握价值链的深度运营创新服务

常见产业链“融合”的服务模式有:

a.一揽子交钥匙工程服务

b.由提供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和整体九州现金网的解决方案

c.实时金沙足球现金网的售后服务体系和o2o线上线下支撑体系

d.产业链集群创新和垂直整合实践

e.供应链综合服务

f.再制造:以回收服务为构建新经营模式和可持续的产品:

“再制造”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能成为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工程机械、机床等行业再制造早已实现了产业化,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8.制造业企业并购软件和金融企业或战略合作将成为趋势

金融支持实业变得更加容易,跨界是所有制造业必须面临的战略选择。

从国家政策来看,制造业企业可以发起设立或参股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要素生产率。主要创新是提供基于产品的融资租赁服务以及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比如龙工租赁和红狮水泥在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这类。

9.制造业服务化和智能服务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知识管理和建立知识社群是企业未来重要工作

2015年,中国劳动力开始负增长,劳动力越短缺,就会倒逼专业化和分工精细化、分工细粒度。

从成本和效率平衡角度,企业会逐步通过机器替换人,大量的人将由原先体力解放转型到脑力创新,也会导致大量低成本知识工作人员会出现。加上信息泛在化也会驱动企业如何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和创新实践的场。

10.服务化转型驱动企业组织方式从竖井模式向资源模式转变

国办【28号】文件提到,企业要发挥互联网聚集优化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势,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建立组织管理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资合作培育新的经营主体,甚至对于国有企业,可以探索引入有限合伙制。

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和每一个客户的需求,自动组建新的团队(最小阿米巴单元)、企业资源自动配置、自动优化调整,自组织模式探索是企业推向服务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中国现阶段通过低端制造,在产值已达到了全球工业化巅峰,但生产性服务创新发展依然缓慢。政府通过制定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机制已是比较好的开端。但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企业依然是主体。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利用资本杠杆、知识力量,进一步把服务做大才是数字时代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紧要选择。

借助数字技术,把产品做小,把服务做大,是所有制造业企业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