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全球制造业的趋势走向及中国制造2025 -九州现金网
点击数:681892017-08-21 08:47:16 来源: 九州现金网-金沙足球现金网
日本、德国:以协作体系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在执行复兴欧洲、日本的产业规划中,让德国和日本优先发展钢铁、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但是,德日两国不愿接受这个产业安排,如果被动接受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在未来工业竞争中将永远跑输美国。此后,德国和日本不仅重点发展了汽车、机械、电子等高价值出口产业,更重要的是,以高效完备的国家工业协作体系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能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小企业群?德国将此称为“隐形冠军企业”,日本将此称为“微小的世界顶尖企业”。德国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精细化,很多公司几十年只研究一种零件,只做一个产品,做到世界闻名,效益非常好。他们制造的产品,是基于自己看准的市场而磨炼出的独有技术,这些“隐形冠军企业”不追求做大,而是力求成为具有某种世界第一的“唯一企业”。至今,中国很多高端制造业若不采用德国、日本的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比如航空玻璃、芯片、轴承、光电产品等,竞争力会大大下降。
德国、日本的基础工业技术世界领先,这是两国在全球制造业大迁移中始终保持赢家地位的一大根基。举两个例子,中国稀土储量是世界第一,但缺少技术把它变成材料。这些材料技术都是用几十年的积累研究出来的,这些材料能做到纳米级,搁在手机芯片里面。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机床设备,这些东西美国也没有,但德国和日本有。
半导体被称为“信息化的粮食”,制造半导体芯片要使用高级光刻机,而全球70%的半导体光刻机由日本制造,德国供应了其中最核心的光学元器件。光刻机是人类迄今所能制造的一切机械中最精密、最关键、最昂贵的设备,对晶片进行光刻操作时,定位精度达到0.0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
韩国:以产业链整合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在制造业产能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台湾和韩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中国台湾精于代工,韩国强于产业链整合,不过,不要忽视创新因素起到的作用。台湾的半导体制造水平是世界级的,鸿海精密(大陆叫富士康)组装了几乎所有的苹果iphone、ipad,台积电、联发科则是芯片制造领域的世界级巨头。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公司负责设计,中国台湾负责代工做晶圆厂,投资巨大,从4英寸、6英寸、8英寸到现在12寸,从晶圆制造到切割、封装、测试,都是台湾不同的公司在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产业链,占到全球芯片制造环节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台积电已经做到16纳米工艺制程,大陆的华为海思、展讯一定要采用台积电的工艺制程,才能使设计出来的高端手机芯片实现批量制造。
iphone、ipad在苹果公司也只是“实验室产品”,能不能变成大众消费品,中间有很大一道鸿沟——有没有人能够把这个产品大规模地生产出来。实验室设计出一个产品,然后花很长时间制造出一件样品,这不是太难的事。但是,大规模地制造,而且要那些没有技术背景的工人去制造,这就需要规划的流程非常合理,设计的模具非常精确。这里面涉及很多专利技术,这些模具都是鸿海自己设计出来的,与苹果公司是“交叉授权”的关系。也就是说,一款产品要实现量产,就必须用到这些在生产工艺上的专利。
三星电子是韩国制造业的支柱,其国际竞争力是基于“全产业链”模式,即在芯片、闪存、液晶面板、平板电视、手机等全方位投资。三星“全产业链”模式追求的绝不只是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
“全产业链”模式能使韩国三星深入了解技术,实现高效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星电子在成功掌握存储、非存储芯片技术后,又陆续掌握了tft-lcd、pdp、有机发光显示(oled)、移动芯片、闪存芯片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其实从根上说都是半导体技术,这些半导体芯片技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面对存储芯片技术的深度掌握,再拓展到其他芯片技术就容易多了。
中国:以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
中国大陆真正开始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应该是在2000年之后。目前,广为人知的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以及硬件制造相关的海尔、联想、华为、中兴、小米、富士康等厂商和品牌逐渐成熟,中国制造业已然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能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产品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在2013年9月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中首度被统称为“红色供应链”。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整体上仍比较低,但体系优势已经形成。
中国出口的很多智能手机、家电和pc产品单品利润率不到5%,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利润的95%都被别人赚走了,企业家终日操心,工人累死累活,国家消耗资源、留下污染,最后只能从中赚点小钱。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这点利润率的背后恰恰是中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那95%的部分除了包括引进部分核心的、高端的电子元器件,更多是企业需要付给工人工资若干元,支付厂房租金若干元,支付水电费若干元,交纳各项税费若干元,付给代理商佣金若干元,支付物流费用若干元,付给配件商若干元……这才是构成产品成本的最大部分。
之后,成本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只代表人民币从一些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手中。配件商要供应配件,毫无疑问又需要自己的人工、管理、厂租、水电、物流、仓储等;供电局要供电,就需要电网建设,电站建设,乃至煤矿开采,电力装备制造;物流公司要提供高效的物流,就需要车辆,需要司机,需要付费 给高速公路;那么下一步,还需要筑路,需要钢筋水泥,需要……表面上利润率不到5%,骨子里则需要整个国家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基础设施、物流网络、配套产业、市场体系的强力支持。
制造业的可靠和速度比价格更重要,缺货绝对比高价带来更多损失。依赖于中国对规模巨大且完整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供应商在外国公司看来更加迅速,也更加可靠。
对于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强国而言,“红色供应链”是一个亦友亦敌的体系。如果没有它,诸如iphone之类的许多新兴产品可能无法在短时间上市,也不会是现在这个价格。但中国大陆透过这个体系所推出的自有产品,也挟着速度、弹性、低廉成本以及一些创意,让传统工业强国难以在某些市场与之竞争,因为他们缺乏这个体系和条件。
【责任编辑:】